close

  
  發掘現場發現的古磚道。張可 攝
  揚子晚報訊(記者 張可)市民吳先生習慣每天去清涼山散步,昨天他告訴揚子晚報記者,現在清涼寺建築的正後方,已經大範圍搭起工地圍擋,標註為“考古重地”。記者在現場看到,出土有比較完整的磚道、石礎等。據考古專家分析,這是一處建築遺址,最早可以上溯到明代,與中國佛教“法眼宗”的發源地古清涼寺有密切關係。
  整個發掘面積約有數百平方米,在現場主要能看到大塊磚石等疑似建築構件的遺物,嵌在土裡。經過發掘,在遺址的西北方,有一條較完整的磚道呈現出來,有四五米寬,兩米長,由大小不同,並不規整的磚塊拼接成,兩側還有類似“馬路牙”的結構。記者註意到,這條道路中間高、兩邊低,有一個弧度。而在磚道不遠處,還有一個柱體石礎,這說明此處原先是一個規模頗大的建築。
  記者瞭解到,近期將在清涼寺後重建法眼宗祖庭,此次考古發掘,是為了配合該建設進行的。據一名考古專家介紹,這處遺址與古清涼寺有很大關係。目前出土的磚道,規格比較高,可能是寺廟院內的一條“主幹道”,但從磚塊的大小規格、排列順序來看,可能是清代的。“磚頭大小不一致,這可能是清代時工匠僧侶修繕道路時留下的痕跡。”而與磚道緊鄰的石礎,可能是明代的。“從發掘的地層深度來看,遺址所處的年代也比較近。”
  南唐時期,李昪到清涼山避暑,改“興教寺”為“石頭清涼大道場”。後主李煜也多次到清涼寺避暑,併為寺內避暑宮題寫“德慶堂”匾額。清涼寺是南唐高僧文益居住在寺內,創建“法眼宗”,是禪宗南宗的五大支派之一。北宋年間,幕府山清涼廣惠禪寺搬到這裡,後來屢建屢毀。明代時,周王朱橚重建清涼寺,使其占地面積達到二十畝。清代前期和中期,清涼寺維持很大規模,但在太平天國時期遭到破壞。清末,清涼寺有所恢復,但規模已不如前。今天清涼寺建築為現代的。
  專家推測,此次發現的建築遺跡很可能就是太平天國時期清涼寺被毀之前的建築,但還有待做進一步論證。  (原標題:清涼山發現磚道 或是古清涼寺遺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i33iithm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